綠建築標章與建築能效標示

 

綠建築標章與建築能效標示

 

  生物多樣性

何謂生物多樣性

所謂「生物多樣性」係在於顧全「生態金字塔」最基層的生物生存環境,亦即在於保全蚯蚓、蟻類、細菌、菌類之分解者、花草樹木之綠色植物生產者以及甲蟲、蝴蝶、蜻蜓、螳螂、青蛙之較初級生物消費者的生存空間。過去許多人談到生態,就以為是要去保護黑面琵鷺、台灣彌猴或梅花鹿等樣版動物,殊不知生活於我們屋角石縫下的蟾蜍、蜈蚣,或長於枯樹上的苔蘚菇菌均是貢獻於生態的一環。然而,唯有確保這些基層生態環境的健全,才能使高級的生物有豐富的食物基礎,才能促進生物多樣化環境。

生物多樣性的目的

本指標的目的主要在於提升大基地開發的綠地生態品質,尤其重視生物基因交流路徑的綠地生態網路系統。本指標鼓勵以生態化之埤塘、水池、河岸來創造高密度的水域生態,以多孔隙環境以及不受人為干擾的多層次生態綠化來創造多樣化的小生物棲地環境,同時以原生植物、誘鳥誘蝶植物、植栽物種多樣化、表土保護來創造豐富的生物基盤。

生物多樣性指標簡易評估法

生物多樣性指標係指大區域的生物棲息地與活動交流之基盤,因此僅適用於大型基地之開發評估。有鑑於此,目前暫時規定1公頃以上的基地規模才適用於本指標,小於1公頃之基地免於接受本指標之監督。詳細評估方法請參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出版之「綠建築評估手冊」內容規定。

建築物在生物多樣性指標上,若注意下列事項,應可達到上述基準要求:

  • 綠地面積越多越好,最好在25%以上。
  • 基地內綠地分佈均勻而連貫。
  • 喬木種類越多越好,最好20種以上。
  • 灌木及籐蔓類植物物種越多越好,最好15種以上。
  • 植物最好選用原生種。
  • 綠地最好採用複層綠化方式,最好三成以上綠地採複層綠化。
  • 以亂石、多孔隙材料疊砌之邊坡或綠籬灌木圍成之透空圍籬。
  • 設置有自然護岸之生態水池。
  • 在基地內設置30㎡以上隔絕人為侵入干擾之密林或混種雜生草原。
  • 基地內有自然護岸之埤塘、溪流,或水中有設有植生茂密之島嶼。
  • 在隱蔽綠地中堆置枯木、亂石瓦礫、空心磚、堆肥的生態小丘。
  • 全面採用有機肥料,禁用農藥、化肥、殺蟲劑、除草劑。
  • 利用原有生態良好的山坡、農地、林地、保育地之表土為綠地土壤。